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自贸区雁阵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围绕自贸区建设的新进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孙元欣表示,自贸试验区将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点。
沪粤津闽四区南北呼应,共同创新
时代周报:3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也被称为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本,你认为3.0版本的建设重点是什么?
孙元欣:上海为什么会有3.0版本呢?第一个原因是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第二个原因是自贸区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弥补、深化。3.0版本提出“三区一堡”的新目标,包括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政府功能要按照5个方面进行进一步整合,所以现在要做些试验。桥头堡则意味着,上海要做好国际合作服务、金融服务以及总部经济这三个平台。
时代周报:你长期关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今年又参与了对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的第三方评估。对两地自贸区的发展模式,你怎么看?
孙元欣: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三年多了,改革成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风险防范的制度创新改革路径,不断释放市场活力;二是形成新模式和促进转型升级取得了实效,有企业案例,也有经济数据支持;三是通过经验复制推广,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呈现出正面效应。
2017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两周年,广东的改革推进有力,成效十分显著。南沙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共形成了239项改革创新成果,为国家、省、市提供了一批新经验,本月推出了十大集成创新成果。南沙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监管模式”还被国家商务部选为最佳实践案例。
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新区两年来在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一是深化与港澳全方位合作,为促进澳门多元发展提供支持;二是拓展与拉美国家经贸往来,形成国家对外开放新窗口;三是形成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现代产业体系;四是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其中,最大亮点是对澳门的产业合作、互通融合和有力支持。横琴新区片区的“政府智能化监管服务新模式”也被国家商务部评为最佳实践案例。
沪粤津闽四个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呈现出“南北呼应、互相验证、共同创新”的新格局,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大批新经验,成效显著。
系统集成创新是难点
时代周报:前不久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发布了十大集成创新成果,你认为目前各个自贸区创新成果的集成化、系统化到了什么阶段?
孙元欣:创新成果的系统集成有不同的类型,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一类是单一政府部门分批推出的政策形成的集成,比如说上海海关在2013-2015年分批推出的创新有好几十条,这些政策能不能系统集成,如何进行归类,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等。
第二类是跨政府部门的系统集成,比如说口岸方面,有海关、海事、检验检疫等部门,大家都在做制度创新,但是都在做自己这一块,大家如何放在一起来进行系统优化,现在还做得不够。
第三类是开放政策的综合配套,现在国务院有很多新的服务业开放政策,国家的政策开放了,但是部门的政策,整个行业内部的法律法规还要积极调整,形成综合配套。
集成创新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有一个倾向,好像政策出得越多就越好,复制推广的经验越多就越好。其实这里面也体现了我们的系统集成做得不够,如果系统集成水平高的话,只需要少量的集成,然后将其推广就可以了。现在200多条的推广经验正好反映了系统集成不够。
系统集成目前来说各个自贸区都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难点。
自贸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至少有4种类型
时代周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召开。你认为目前的自贸试验区新格局将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起什么作用?
孙元欣:11个自贸试验区都有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任务,各具特色,但基本上可以归为4类:第一类是物流枢纽,又可以分为陆地和港口、空港两类,陆地上的枢纽就包括西安、河南、重庆等自贸区,向西可以通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有上海港、舟山港等。把这些物流枢纽建设好,互相打通,就可以很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
第二类是物资联运模式,就是指铁路到铁路、海铁联运模式等,这也是现在自贸区要进行制度创新的方面。
第三类是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服务平台,这就是上海在做的事。上海是国际大都市,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具体来讲就包括了国际合作服务平台,比如“一带一路”上的一些产业标准,电子化模式等,上海在试验。
最后一类是国际产能合作,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比如说西安自贸区有一个发展农业的片区,和“一带一路”国家在农业方面进行产能合作,发展高新农业。
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支点
时代周报:2017年4月,全国自贸试验区已经增加到11个,总体上形成了“1+3+7”的自贸试验区雁阵,你怎么看新的自贸试验区格局?
孙元欣:首先是园区面积和影响范围显著增加,11个家自贸试验区的面积合计超过1300平方公里,比原28平方公里增加了45倍以上。
其次,园区涵盖产业更为丰富。首轮上海自贸试验区100%的面积都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后来逐步拓展到非海关特殊监管区。目前,11个自贸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部分为135.74平方公里,占比仅为10.3%,有89.7%的面积是非海关特殊监管区。自贸试验区的产业类型,已经从原先的综合保税,拓展到保税区、高新技术、高端制造业、金融、总部经济、物流枢纽、农业和旅游等8种类型。
再次是自贸区建设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例如,辽宁探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浙江舟山探索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等。另外,促进高新产业发展,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都是各地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共同内容。
最后,新的自贸试验区格局更好地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
自贸试验区的内在逻辑为:在其他经济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以制度变革(自变量)为动力,激发企业创造力和个人创造力(中间变量),观察对转型升级(因变量)的作用。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是一项十分迫切的重点工作。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做这一方面的试验。
与前两轮自贸试验区建设相比,我国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在建设面积、影响范围、多元功能定位、对接国家战略、差异化改革探索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拓展,已经从传统的、以对外贸易为重点的综合保税区,转变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新一轮自贸试验区改革更加注重结合各地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开展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改革试点,促进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