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商务厅厅长刘欣透露,四川自贸区自4月1日挂牌运行至今,《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59项试验任务全面铺开,其中,成都片区承担的155项全部启动,川南临港片区承担的141项启动136项。国务院和商务部推广的123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117项。
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欧盟在蓉投资企业达420家
据了解,四川自贸区挂牌以来,突出制度创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启动中国-欧洲中心,出台政策支持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欧盟主要国家在蓉投资企业达到420家,到位资金38.62亿美元。据四川自贸区成都片区管委会主任郭启舟介绍,为提高口岸服务效率,成都片区还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落地测试,打造“关检汇税”协同作业,其改革创新的“区间流转”监管模式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试点推广。
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也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发力,建立了行政审批“单一窗口”, 实现117项行政审批事项“一章办结”,审批效率提高80%;设立外资企业“单一信息窗口”“多规合一”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同时,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江上申报、抵港验放”、原产地签证“一体化”等便利举措,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同比降低47.7%、79%。1—9月,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21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目前,四川自贸区贸易投资更加便利,95%以上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备案管理,备案材料减少约90%,办理时间减少50%以上。进出口平均通关效率在全国42个直属关区中名列前茅;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6家,超过全省新设外资企业数的1/3。
破解实体经济发展困境
形成11项金融创新经验成果
四川自贸区挂牌以来,金融领域改革备受关注。据介绍,通过制度创新多点突破,四川自贸区目前已探索形成77项创新经验成果,其中11项是金融创新经验成果,包括金融集聚区社会共治大监管试点运用云平台、大数据助推“信用监管”,形成园区社会共治新模式;围绕白酒产业组建3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创建国内首个成熟的酒类基金发展模式等,以破解实体经济遭遇的诸多困境。
据郭启舟介绍,成都片区在两个方面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一是简化自贸试验区企业人民币结算账户开户流程,开辟核准类账户开户申请绿色通道,自贸试验区企业可通过电子化方式申请开立账户;二是在西部城市中率先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等多项试点,试点跨国公司达11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机构达36家,结算国家和地区达57个。
不仅如此,成都片区还推出全国首款“互联网+”科创融资产品“创客贷”、首笔1.128亿元飞机预付款融资业务等;打造金融梦工场,吸引中国银联、阿里云等15家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在金融服务创新上,川南临港片区建立了抵质押“单一窗口”、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新引进金融和类金融机构20家。
对外开放活力迸发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6家
在对外开放方面,四川自贸区活力迸发。据了解,川南临港片区聚焦区域合作,打造协同开放示范区,与成都片区合作,创新平行进口汽车异地保税展销等模式,引进上海太元行等4家企业开展平行汽车进口贸易;建立跨境电商查验管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直邮业务。此外,川南临港片区还与遵义、毕节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在昆明、六盘水等地建立无水港,与昭通开展“水水转运”合作;与广东前海、福建福州等20个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广东南沙等12个城市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
据川南临港片区党工委书记刘光明透露,川南临港片区重点围绕建设西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出口商品集散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加速推进开放型产业聚集发展。并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立专业队伍赴沿海地区招商引资,成功签约项目79个,协议金额达498亿元。此外,以自贸区发展为契机,泸州市正加快打造“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已引进智能终端项目84个,深圳友信达等15个项目投产。到今年底,智能终端产业可实现产能500亿元。
同样,成都片区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加快推进与川南临港片区、深圳前海等省内外重点城区的战略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成都片区与11个沿海沿边城市间快捷化、集装化、常态化的班列通道加快形成,1-10月“蓉欧+”班列开行1232列,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四川自贸区自挂牌运行以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6家,超过全省新设外资企业数的1/3。双流国际航空港开通航线304条,其中国际航线104条。蓉欧快铁1-10月开行643列,同比增长83.7%,稳居全国首位。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41.1万标箱,增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