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制造业已悄然发生了“量变”和“质变”。中经工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景气指数在2017年一季度快速回升至131.1点之后,连续4个季度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工业企业景气从2016年的110至120之间的弱景气区间进入到了120以上的正常景气区间。
“总体来看,2017年景气指数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升,说明整体经济稳中向好,发展质量更高,全社会信心更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青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景气指数明显提高,或者说工业企业利润普遍上涨,主要原因有四个,其中两个与价格有关,两个与成本有关。一是工业产品价格,尤其是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原材料生产行业出厂价格提高,这一点可以从PPI变化看到,其背后是“去产能”见效,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销售收入增加。二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全社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品品质更高,竞争力增强,因此拉动高端产品生产增加,行业平均价格上涨。三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降成本”已见成效。通过财税制度改革减税降费,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通过进一步加强“放管服”改革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切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虽然在此方面大中小企业短期内可能存在受益不同步的问题,但长期看肯定是向好的;通过切实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了制造业企业能源成本负担。四是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力得以激发,经济活力得到释放,从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相对成本降低。
不难发现,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抓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其中“降成本”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降成本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降成本可以对“三去”形成一个支撑作用,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尤其对传统行业企业来说,可以使其更好地应对“三去”的冲击,有更多回旋的余地;另一方面,通过降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转换能力、创新能力、环境优化的能力,也就是补短板的能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比上年减少0.2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77元,减少0.2元。
“未来,企业成本仍然存在着降低的空间,无论是税收方面,还是交易成本方面,都有下降的空间。”业内人士表示,应从规范化、制度化的角度来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新兴科技、信息技术应用来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这可能也是降成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从规模来看,2017年四季度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41.1、129.7和119.2。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为什么大企业会感觉越来越好,中小企业反而不尽如人意?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了吗?
“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一方面与行业特性有关,一般传统行业特别是以生产资料为主体的传统行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要低一些,在改革中的应对能力不如大型企业;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行业内的中小企业,过去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环境成本的要求没那么高,如今随着环境成本要求提高,中小企业在规模上的劣势就会更加明显。”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小企业还是应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在一些领域向专、精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应该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提升其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分化不仅存在于规模上,还有行业上、区域上的分化,并且相互交织,很难说清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分化。同时,还有一个隐形的分化值得关注,就是创新与粗放的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质量是不是在提高?产品是不是走向中高端?效率是不是在提升?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不是在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注重新时代的特征,多关注结构变化、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此,中经工业景气指数报告建议,2018年,应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合理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资金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