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化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自2014年全面实施以来,从国家工商总局到各地地方政府、工商局等单位,不断出台简化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政策,企业跑路越来越多地由信息跑路代替。
在两会期间,张茅到重庆代表团听取审议意见时再次提到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各类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
张茅介绍,在市场准入的改革当中,在今年下半年,“证照分离”计划全面推开,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此外,大力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也是在两会前夕张茅公开采访中介绍的商事制度改革工作重点之一。
而在监管理念上,未来重点是建立以企业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1日上午召开的发布会上,张茅提到,将把企业抽查公示的情况、出现的问题统一归集到信用公示系统当中,以供社会公众查询。
在此前的公开采访中张茅就谈道,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容易改的事项都已经先改了,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强化改革定力、强化创新突破、强化部门协同、强化政策落地,勇于自我革命,确保改革不断形成新亮点、取得新突破。
五年改革成果明显
2013年2月,十八届二中全会决定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监督管理,商事制度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8个月后,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商事制度改革总体设计。当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六次会议审议修改了《公司法》,明确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制度,为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法治保障。2014年2月,国务院决定修改《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8部行政法规、废止2部行政法规,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启动。
而从各个城市的动作来看,放管服三个方面的改革更为深刻。以北京市场为例,仅2017年,就有多项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成果。2017年4月,通州试点个体简易注销登记、个体执照注销不用在登报、北京市首批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办结完成、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窗受理”改革正式启动,“多证合一”迈出新步伐,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登记全称电子化正式启动。5月,北京市首家相互保险社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6月、7月北京市企业登记全称电子化试点范围拓展到变更登记,9月北京发出首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北京市全面实施“多证合一 一照一码”登记制度。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介绍,商事制度改革有利于企业进入市场、强化企业经营监管、带动了新的社会就业,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裨益明显。“如近年来市场主体逐年稳定增加,与商事制度改革就息息相关,而这几年市场主体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活跃程度的指标之一。”
而商事制度改革所带来营商环境的优化,洪涛向北京商报记者列举了两组数据,“每年世界银行都会根据各个国家营商环境的评价发布营商环境发展报告,2013-2017年,中国在营商环境总排名上向前提高了19个位次,开办企业便利化程度这一指标,2013年是第151位,2017年是第93位,向前提高了58个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