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不断创新环境管理方式,推动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向着绿色的方向转变。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创新性的环境管理手段,通过依托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供应关系,核心企业所提出的节能环保要求会随着供应链向上下游逐级传递,进而带动全产业链绿色化水平提升。发挥好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以采购为纽带,以绿色供应商管理为抓手,开展好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可以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环境保护效果。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表明,在全球15种大宗商品的交易中,生产商约10亿家,其中300~500家供应链企业控制着大约70%的市场。
近些年,国家对绿色供应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及推荐性标准,实施了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绿色制造示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等支持项目,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引导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关注并从事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为发掘绿色供应链优秀企业,部分NGO和第三方机构正在进行或者尝试开展相关评价。究竟哪些企业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的优秀绿色供应链企业呢?笔者认为,这类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建设该管理体系并非易事,涉及到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回收利用、信息平台建设及信息披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若企业能集中力量及相关资源,完全有希望在短期内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体系,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此项工作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客观地看待此问题。企业在实践中,若能率先围绕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这两个关键点,建立绿色采购机制以及绿色供应商选择、分类、风险评估和退出机制,制定绿色采购指南、供应商培训及现场审核方案等文件,就足可以证明此企业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具备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是具有较强的带动性。从理论上讲,企业只要有多个供应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就会取得一定的节能环保成效。当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所打造的绿色供应链会存在差异。通常而言,供应商数量越多的企业,开展此项工作的成效就会越明显。实践已经证明,龙头制造企业、大型零售商、大型网络平台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零售商、网络平台所销售的产品主要是终端消费品,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相对容易,完全可以按照企业的规模判断其行业带动性。与之相比,制造业门类众多、产品种类多且结构复杂,各个企业的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在判断制造企业的行业带动性方面,应区分具体情况。从产业类型看,汽车、电器电子、通信、大型成套装备、机械等离散型企业的供应商较多,往往会比流程型企业的带动性大。从产业链环节看,处于或者接近产业链末端的制造企业,往往会比中上游企业的带动性大;在同一类型的企业中,市场份额越大的企业,行业带动性越大。从管理行为看,要求一级供应商对二级、三级甚至N级供应商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往往会比仅对一级供应商提要求的企业行业带动性大。
三是具有实际的管理效果。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及较强的行业带动性,仅可以说明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工作的基础较好,还不足以证明其是一个优秀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企业只有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开展了节能环保工作并且取得了实际效果,才足以证明其是一个优秀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相关管理效果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一方面,及时有效管理违法行为。一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出现节能环保违规问题,核心企业能够及时知悉并在第一时间督促违规企业进行改正,而不是放任此种现象的发生;对于屡教不改、多次违规的企业,核心企业能够及时将其从供应商名录中剔除。另一方面,推动供应链绿色水平持续提升。核心企业能够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上下游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再制造或者循环利用率持续提高,推动供应链不断绿化,而不是仅仅做到确保上下游企业环境合规或者停留在一个绿色发展水平上。